海上鋼琴師 

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的存在是主動抑或是被動?人終其一生,最後將往何處去?電影─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使我們再次有機會探討自己人生的價值。

    故事的主角─1900是在1900年元旦被發現在一艘客輪上的移民棄嬰,被船上的工人們扶養長大,他的音樂才華也在其中被發覺出來。但是在他三十幾年的歲月當中,卻從來沒有下過這艘船。最後也隨著船的淘汰,1900帶著他的音樂和船一起沉到他的故鄉─大海。

    聽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說,『這是一部既好看又沉悶的電影』。多數人給其評價多半是兩極化地,然而如同電影中對各個角色的描寫,也是各有對比的。而我欣賞這部電影的角度,則是從這些角色的差異中略窺編導的想法。

    影片一開始,就由一群歐洲移民對美國的「American dream」發出的歡呼展開序幕。「有一種人,憑著直覺和敏銳,從小的時候,他們的眼中就可以看到─美國」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剛面臨工業革命與政治革命的多項動盪當中,而在一陣又一陣的混亂當中,只有美國是他們展開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地方,這種人在一生下來就朝著一個目標邁進,但是他們的目標是倚靠環境來完成的。之後,小喇叭手─麥克斯﹝Max﹞出現,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他想要找到最能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舞台,他一輩子都想要找出自己的最大值 ﹝max﹞,就像他說的:「我只想吹小喇叭」,他的目標是實現自我。

    另外在途中出場,發明爵士樂的人─傑利﹝Jelly-roll-Morton﹞又是另外一種人,當時的黑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相當的低,即使是爵士樂手。在這部電影中,刻意把傑利形容像是大明星,這樣的的確反諷了當時的種族歧視,從傑利進入大廳的那一瞬間,群眾不斷有啐啐念的聲音「他是黑人?!」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傑利如此地仇視1900,當第一次1900以「平安夜」回應傑利的曲子時,他實在氣憤至極,原因是因為他以為傳說中的鋼琴師,其實只是因為他的白人身分,而贏得美名,其實底子裡實在無料;然而第二次當1900將他彈奏的曲子完全無誤,甚至更好聽的「完拷」一遍時,他真的火大了,他將1900對他音樂的欣賞誤解為是對他的羞辱,當然最後他輸了比賽。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目標,是建立在與他人比較上面,從建立黑人比白人優秀,美國人比歐洲人優秀,爵士樂比古典樂優秀,到他要比這個只在海上彈琴的無名小子優秀,他的一生活在與別人的比較當中。

    接著還有一個只出場一幕的老配角,一個要到美國發展的農夫,他經歷過許多的不順遂,因此他要改變,他沒有目標,但是他就是想要改變─最後他開了一家魚店。同樣沒有目標,在船上的這些工人─大多是黑人,他們的人生似乎在一生下來就註定了要在船艙底下作一輩子的煤炭工。
                                                                               
    最後我們來談這部電影的主角─1900,他被丟棄在大廳的鋼琴上,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被有錢的貴族收養,沒想到卻被一群黑人照顧長大,他以船為家,一生都在海上演奏。隨著旅客上上下下追隨著他們的「美國夢」1900只能坐在鋼琴前,以音樂彈出他對世界的感覺、對人的想法,他的靈感來自被壓抑關係當中,原本個性應該是個富有冒險精神的人,從他小時候偷偷彈鋼琴開始,到每次的樂隊都是由於他的即興而變成鋼琴獨奏,到他由自己的風格打敗了發明爵士樂的傑利,到他不想要出唱片。麥克甚至猜測他對二次大戰的想法也是「去他的戰爭」!他希望有所突破,卻被自己的出身背景、生長環境而侷限住,他便採取以音樂作為發洩焦慮的方法。雖然經過老農夫和其女兒的影響,他的確想下船改變自己的人生,但他看到大樓幢幢的紐約市,卻看不見盡頭時,他原本心生的冒險之心,因而轉成更深的害怕。

「我看不到盡頭…八十八鍵盤可以彈出無限的音樂…無限的鍵盤確不能構成任何旋律…」

    當麥克斯聽到這一席話的時候,他的眼淚也不禁奪框而出。因為他花了他的一生想要證明自己,實現自己,卻落魄到要賣掉他的小喇叭,他不禁同情1900的遭遇,更發現他自己也是在無限中的有限個體,因此我相信他的眼淚有一半也是在同情自己。

    常常以自己為心理系的學生,而有助人的使命在心中為期許,然而在我們使用了各種諮商、協談的方式,試圖找出人生的出口,卻常常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在找尋方向中。在這一部十分中性的電影當中,我們似乎找到最適合、最合理的答案…電影的落幕在1900的悲劇和麥克斯的回憶中結束。並沒有太強烈的意識型態、沒有說教的內容,布幕拉起後,只剩下觀眾席的我們,再次細細品嚐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轉載自 jazzmumu的練團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di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